close

文章轉貼自:
http://www.ncku.edu.tw/~nursedp/hygiene/hygiene_04_14.htm


一、如何安撫嬰兒

嬰兒都有自我安撫的能力,如:將手放到嘴裡,吸手指、吸拳頭或舌頭,注意周圍的聲音或臉孔,改變自己的姿勢等。

嬰兒通常藉著哭來表示他的需要,也可能藉著哭來發洩體內的一些壓力或過多的刺激。嬰兒可能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特別煩躁,例如傍晚到凌晨的這一段時間,在這之後又睡得特別熟。隨著嬰兒的成長,你將逐漸可以分辨嬰兒不同哭聲所代表的意義。

在頭幾個月,對於嬰兒的哭給予立即適切的反應並不會寵壞嬰兒。你可以確定他是否餓了、太熱或太冷、尿片是否該換了。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你可以等個十秒鐘左右,看他是否有自我安撫的動作。如果沒有的話,你可以過去依序動作:

1.讓他看到你的臉;
2.以平穩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3.手放在他的肚子上;
4.按著嬰兒的手臂置於嬰兒的胸前,讓嬰兒的手臂彎曲交叉;
5.將嬰兒舒適的包起來;
6.將嬰兒抱起來;
7.溫柔的搖晃。

如果這些方法皆無法安撫時,且才吃過不到一小時,可以嚐試使用安撫奶嘴。有一群嬰兒用上述方法都無法安撫下來,如果醫師檢查過沒有其他疾病的話,可能是嬰兒腹絞痛,其真正原因仍不知道。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一些規律而單調的聲音或動作,比較容易安撫嬰兒。你可以試著:

1.將嬰兒直立抱於胸前,讓他的頭靠著照顧者的喉部,一邊輕搖,一邊輕輕的說話。
2.讓嬰兒臉朝下,身體躺在大人手臂上,輕壓著胃部。
3.大人坐著,嬰兒同2的姿勢,趴在大人的大腿上,以手輕按摩其背部或輕拍其臀部。


二、餵食

(一)母奶:
1. 儲存期限
(1)擠出的奶水除非於一小時內使用,否則應立即放入冰箱。
(2)在擠出後48小時內不會使用的奶水應冷凍處理。

2. 解凍加溫處理
(1)母乳不應過度加熱,可將奶瓶放於溫水(500C)內隔水加溫,輕微搖晃使脂肪混合均勻。
(2)解凍過未加溫的奶水可放於冰箱24小時內使用。
(3)以加溫未用完的當餐奶水應丟棄,所以盡量只加溫當餐奶水以免浪費。

3. 奶量
因為母奶較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較餵食配方奶容易覺得餓。

4. 大便
純喝母乳的大便呈黃色微帶白色顆粒,前幾個月性狀呈黃糊稀、一天數次;幾個月過後因完全吸收所以有可能幾天才排便一次,但形狀仍是黃糊稀便。

(二)、配方奶

1. 廠牌的選擇
除非因先天性代謝異常經醫師處方,否則廠牌的選擇只有經濟因素,當然選擇大廠或較有名廠牌較安心。

2. 沖泡方式
依配方奶罐裝說明沖泡其濃度不可太多或太少;濃度太濃會引起腹瀉且會增加孩子腎臟負荷,濃度太稀會造成孩子便秘。

3. 奶量
依配方奶罐裝說明建議沖泡其奶量,一次要可增加5-10 cc,勿讓寶寶飲食過量容易肥胖。每個正常的嬰兒,都有自己的食慾變化,只要你注意到他的需求,順其需求提供營養,他絕對不會讓自己餓著,並沒有一個絕對要喝多少奶水量的標準。可以由下面兩點判斷他是否有吃飽:
*每天小便量超過六次(量多且色澤不深).
*頭三個月每天體重增加約20公克,一週體重增加超過150公克,三到六個月體重增加減緩,六個月之後更慢。(生長曲線圖)。

4. 餵食方式
依寶寶的食慾決定當餐食量,勿強迫孩子吸吮,奶嘴需充滿奶水,不一定每一餐寶寶餵食後都會排氣,六個月以前寶寶使用的餵食容器均需消毒。

5. 大便的觀察
孩子的大便不可以是白色、紅色、黑色。

6. 喝水?
4個月過後的寶寶可以在醒著時偶而餵食少量開水,不可加糖。

7. 為什麼嬰兒食慾會比以前差呢?
(1)嬰兒生病,疼痛
生病:鼻塞、感冒、呼吸不順暢都會影響吸吮。
疼痛:餵奶姿勢不好,壓到他疼痛的地方。

長牙前後嬰兒的齒齦可能較不舒服,而比較不喜歡吸吮。

(2)餵食技巧的問題
例如:奶瓶奶嘴洞太大,嬰兒來不及吞食;或太小,讓嬰兒吸不到奶。

(3)讓嬰兒沮喪的改變
和母親分開、新的照顧者、或太多照顧者。

(4)表面上但不是真的拒吃奶
.四到八個月大的嬰兒很容易分心,例如:當他們聽到聲音時,他們可能停止吸吮。

其實,並不容易找到嬰兒進食量減少的原因,大多數這樣的情況都是暫時的,想想自己是否每一天每一餐吃的量都一樣呢?嬰兒也會有他的情緒及食慾,只要他的成長正常,可以不用太在意。


三、脹氣


腹脹是嬰兒期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嬰兒的肚子敲起來都感覺有很多氣的樣子,正常的嬰幼兒在三歲前肚子都是圓圓的,用手摸起來應該都是軟軟的,沒有硬塊。

可能原因:哭了很久才餵奶,因此吸到了很多空氣;或是吃奶時很用力很急,同時吸進去空氣。建議不要等嬰兒哭了才餵奶,只要看到有飢餓的表徵(嘴巴張大找東西吃、伸舌頭、吸吮的動作等),就可以嚐試餵他吃奶了。另外,餵完奶後應盡量幫嬰兒排氣。但是即使你都這樣做了,嬰兒還是有可能肚子看起來圓圓,敲起來有氣的聲音。只要嬰兒仍然活潑,沒有腹瀉、便秘、或是持續嘔吐的情況,而且肚子摸起來沒有硬塊,就可以不用太擔心。

四、溢奶或吐奶


這是嬰兒期常見的現象,可能是他吃的量比胃容量多,或者是在吃完奶後、打嗝時溢奶,也有可能在吃奶後一兩個小時才出現,通常並不會使嬰兒嗆到、咳嗽或不舒服,即使是在睡眠中出現也很少造成危險。有的嬰兒很常吐奶,通常當他們開始大部分時間是坐著的時候,情況就會改善,有少數的嬰兒直到週歲左右都仍常吐奶。如果嬰兒每一餐吃完沒多久都會很用力的將奶水噴出來,或是吐出來的東西是黃綠色,或是因此而體重不增加,或是合併活力變差、吃奶量很明顯減少、或吸力變差,應請小兒科或新生兒科醫師診治。下列的步驟可以減輕溢奶的情況:

1.餵奶時要平靜緩慢。
2.在餵奶中避免突然地中斷,有聲響或亮光的刺激,或存在其他容易分神的事物。
3.在餵奶後讓嬰兒採直立姿勢。
4.餵奶後不要和嬰兒劇烈的玩耍。
5.在嬰兒很餓之前就餵奶(別讓嬰兒哭的很厲害)。
6.確定奶洞沒有過大或過小。
8. 睡覺時整個小床頭部墊高,讓嬰兒的頭比肚子高或是右側躺。



五、嬰兒排便面面觀

有的嬰兒兩三天才解一次大便,有的嬰兒一天解三四次大便,到底什麼才算正常?什麼才算腹瀉或便秘呢?其實每個嬰兒就像大人一樣,排便的習慣個別差異很大,不論次數或性狀如何,只要嬰兒體重正常的增加,大致上說來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腹瀉:

一般而言,大便的次數及含水量較平常增加很多,就要考慮是腹瀉。腹瀉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病毒感染(如秋冬季流行的輪狀病毒),或是細菌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有時一些特別的藥物也會引起腹瀉。嚴重的腹瀉會引起嬰兒脫水,此時口腔黏膜變得乾燥,(很多嬰幼兒正常時就嘴唇乾燥,並不代表脫水.)眼框凹陷、囟門凹陷、小便量變少、此時應帶給醫師診治。

大部分的腹瀉之治療原則:就是維持嬰兒適當的營養及水份,避免脫水及營養不良造成次發性慢性腹瀉。只要嬰兒仍吃得下,一般仍可持續進食,原來是哺餵母乳者,可以持續哺餵母乳(恢復會較快。如果是吃配方奶者,特別要注意泡製過程的消毒,大部分仍可持續吃原來的奶粉,或是可考慮換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奶粉可以暫時加少一點,但是不應持續餵嬰兒稀釋奶超過三四天以上,以免營養不良,反而延遲腸道的修補。已經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幼兒可嚐試進食米飯、蘋果、馬鈴薯等澱粉類較易吸收的食物。

便秘:

如果大便的性狀變得很硬,嬰兒要解便時不易排出,用盡力氣只看到大便塞在肛門口,好不容易解出來,一粒粒像羊大便,就算是便秘。

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六、睡眠

1.睡覺地點:
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以下簡稱 CPSC)發表一篇聲明,宣稱每年有六十四位嬰兒死在成人的床上。所以他們建議兩歲以下的嬰兒應該睡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嬰兒床上,不應睡在水床或者是有可能會卡住嬰兒的大人床上。嬰兒床的國家標準:嬰兒床床欄的寬度(不能太寬,以免嬰兒的身體,頭頸部被卡住);嬰兒床的牢靠度(不能一碰就垮);高度(不能讓嬰兒很容易就翻身掉出來)等;床墊不可過軟,不要趴睡。

2.睡眠分期的照護:
(1)熟睡期:呼吸規律,沒有肢體的動作,臉或腿部沒有動作,偶有驚嚇動作,很難吵醒,若被吵醒,很快又睡著。可以從事的活動:嬰兒不動的照顧,如剪指甲。
(2)淺睡期:肢體動作多,呼吸不規律,有臉部動作及表情,眼皮下眼球轉動,較有反應,吵醒嬰兒比較不困難,不容易餵食(勉強餵食多失敗),在這段時間他會有很多動作和聲音,不要急著去打擾他,他可能自己又進入深睡期。
(3)嗜睡期:動作不定,呼吸不規律,時而張眼或閉眼,反應較慢,眼皮看起來很沈重的樣子,較容易叫醒,很難分辨嬰兒是清醒或睡覺,如要餵食,需花一段時間讓他完全清醒,可以給嬰兒視覺或聽覺的刺激來叫醒他。
(4)清醒安靜期:很少肢體的動作,呼吸規律,眼睛睜大而明亮,很容易注意 刺激。可以從事的活動:適合餵食和嬰兒說話,看著嬰兒,或抱嬰兒。是嬰兒反應及學習的最佳狀態。
(5)清醒活動期:很多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動作很多,眼睛睜大,煩躁,對刺激很敏感。可以從事的活動:嬰兒於此時通常開始吃奶。是一個需要改變的訊號,如:需要進食,換姿勢等;可能不易和嬰兒互動,如果獨處,嬰兒常會開始自我安撫。
(6)哭鬧:呼吸不規則,臉部皺成一團,哭,膚色改變。是一個需要改變的訊號;可能可以自我安撫,可能需要外來安撫。


七、預防注射

接種時間如兒童健康手冊

如何照顧剛打預防針的寶寶?
*卡介苗: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膿泡或潰爛時,不必擦藥或包紮,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須擦乾並且保持乾燥。腋下淋巴結腫大如果直徑超過一公分,應至醫院檢查。

*B型肝炎:輕微發燒通常照一般發燒處理即可。

*三合一疫苗:這是反應最激烈而且頻率最高的疫苗,幼兒接種後,可以輕揉二下,如果有些許紅腫可先用熱毛巾熱敷,多喝開水,如果發燒肛溫超過38.5度以上,可先服用醫師開予之小兒普拿疼,但如果發燒超過39.5度以上則要送醫。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服用小兒麻痺疫苗,前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增加疫苗在體內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經方面的症狀,如四肢麻痺無力、痙攣等應速送醫。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注射後應多喝開水,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後一、二天就有發燒,應立刻就醫診治。

*日本腦炎:多喝開水,避免感冒即可。 另外如果小寶寶出現神智不清、四肢麻痺、哭鬧不安、痙攣、休克時,應即速送醫治療。

自費接種:

疫苗 接種年齡 作用
水痘 一歲以上至十二歲以下之健康兒童,只要施打一劑。

若十二歲以上需要接種兩劑(相隔二至四週)。
水痘疫苗是一種高度活性的減毒疫苗,注射完成後於二星期左右體內可產生對抗水痘的抗體,其保護性可持續十年以上,注射後有效預防感染水痘的效果達百分之九十八,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相當低。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疫苗 建議在2個月及4個月時各接受一劑的注射,等到15個月時,再接受一劑追加的注射。

15個月到6歲以下的兒童,則只需接受一劑的注射即可。
接種後的副作用通常發生於48小時內括發燒,局部的紅腫疼痛等。
肺炎雙球菌 2歲 接種後的副作用通常發生於48小時內括發燒,局部的紅腫疼痛等。

輕微感冒可否接種預防針?
通常嬰幼兒在身體有明顯不適時,如發燒及精神狀況不佳時,是不主張接種預防注射的,因為怕會使原來病情加重或引起不良後遺症,及接種效果不理想。

一般的小感冒,譬如咳嗽、鼻塞、流鼻水或喉頭有痰音...等,則不在接種的禁忌內,因為嬰幼兒此類小感冒是很普遍的,且有時無論吃藥與否都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可達一、兩個月,如果因此小感冒而延誤了預防接種,則不但未獲得預防針的好處,反而寶寶更易得到感染侵犯,對健康反而不利。


八、嬰幼兒發展
兒童發展里程碑為嬰幼兒的大略發展過程,一般以下列四項為主要發展的評估: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性及身邊處理;僅提供父母參考,若僅有幾個月差距,未必是發展遲緩,尤其語言、社會性及身邊處理項目,與環境的教導有很大的關係。
 
年齡 粗動作 精細動作 語言 社會性及身邊處理
一|二個月 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俯臥時頭抬起45度。
會反射性抓住放入手中之物。 眼睛隨物可轉動90度以上。
聽到聲音會轉頭。
發出各種無意義聲音。
注意別人的臉。
逗他會微笑。
三|四個月 俯臥時頭抬起90度。
協助坐起時頭可固定。
側躺。
雙手可移在胸前接觸。
可將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巴。
發出ㄚㄨ等牙牙學語聲。
笑出聲音。
偶而模仿大人的聲調。
會自動對人笑。
會注意其他孩子的存在。
五|六個月 拉小孩坐起,會稍用力配合,頭部會後仰。
完全會翻身。
坐著用雙手可支撐30秒。
兩手各可抓緊小物品。
手會去玩弄繫在玩具上的線。
會敲打玩具。
會因高興而尖叫。
開始出現母音ㄚㄧㄨ。
自己拿餅乾吃。
七|八個月 肚子貼地式爬行。
抱起會在大人腿上亂跳。
坐得很好。
雙膝爬行。
坐著時手會各拿一塊積木。
會將積木由一手移到另一手。
手像耙子一樣抓東西。
正確轉向聲源。
發出ㄅㄚ、ㄇㄚ、ㄌㄚ聲。
注意聽熟悉聲音。
會設法取較遠處的玩具。
會玩躲貓貓。
九|十個月 扶東西可維持站的姿勢。
可前進後退爬行。
扶東西邊緣會移步。
站著時會想辦法坐下。
以拇指合併四指鉗物。
以食指碰觸或推東西。
拍手。
雙手各拿一塊積木相互敲打。
會抓住湯匙。
可拉下頭上的帽子。
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某樣東西。
模仿大人說話。
對叫自己名字有反應。
看到陌生人會哭。
十一|十二個月 獨立站10秒。
拉著一手可以走。
單獨走幾步。
蹲著可以站起來。
會把小東西放入杯子或容器中。
以拇指和食指尖拿東西。
會揮手表示再見。
知道別人的名字。
有意義地叫爸爸、媽媽。
以搖頭、點頭表示要或不要。
以手指出要去的地方或東西。
不會流口水。
會和其他的小孩一起玩。
十二|十四個月 可維持跪姿
會側行數步。
走得很穩,會轉身。
一隻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可重疊兩塊積木。
可將瓶中物品倒出。
會模仿聽過的聲音。
會用一些單字。
知道大部分物品的名稱。
熟悉且位置固定的東西不見了,會找。
堅持要自己吃東西。
會模仿成人簡單的動作,如:打人、抱哄洋娃娃。
會脫襪子。
嘗試自己穿鞋(不一定能穿好)。
十四|十六個月 可獨自由趴著而手扶地站起來。
隨著音樂做簡單跳舞的動作。
扶著欄杆可以上下三格樓梯。
會打開盒蓋。
自動拿筆亂塗。
已固定較喜歡用哪一邊的手
自己拿杯子喝水。
自己用湯匙進食(會灑出)。
會說十個單字。
會說一些兩個字的名詞。
在要求下,會指出熟悉的東西。
會遵從簡單的指示。
睡覺時要抱心愛的玩具。
出去散步時,能注意路上各種東西。
十六|十九個月 自己做上嬰兒椅。
扶著可以單腳站立。
一腳站立,另一腳踢球。
可以疊三塊積木。
模仿畫直線。
可認出圓形,並放入模型上。
會哼哼唱唱。
至少會用十個單字。
瞭解一般動作,如:親親、抱抱 被欺侮時,會設法抵抗或還手。
會表示尿片濕了或便便了。
午睡不尿床。
十九|廿一個月 能彎腰撿東西不跌倒。
手心朝上拋球。
由蹲姿不扶物站起。
模仿摺紙動作。
會上玩具發條。
模仿畫直線或圓形線條。
會說謝謝。
會用言語要求別人做什麼。
回答一般問話,如:那是什麼?
瞭解動詞+名詞的句子,如:丟球。
對其他孩子會表示同情或安慰 會區分東西可不可以吃。
會打開糖果包裝紙。
廿一|廿四個月 自己單獨上、下椅子。
原地雙腳離地跳躍。
腳著地方式,帶動三輪車。
球丟給他,他會去捕捉。
可一頁一頁翻厚書。
疊高六~七塊積木。
會重複句子的最後兩個字。
會講五十個詞彙。
知道玩伴的名字。
認得出電視上常見之物。
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事。
會咒罵玩伴、玩具。
脫下來未扣釦子的外套。
會用語言或姿勢表示要尿尿或大便。

九、生長曲線圖
(1)嬰兒正常的生長型態
在健保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裡,附有台灣地區女孩和男孩的生長曲線圖。其中包括體重、頭圍、胸圍和身高四個項目。每張圖表中列有7條百分位曲線,分別代表第3、10、25、50、75、90、97百分位。

如何使用,我們舉例說明。一個6個月大的男寶寶,體重8.5公斤,他的體重和同年齡台灣的男寶寶相比,是否正常呢?我們將他的資料化成橫座標6個月,縱座標8.5公斤的點,標示在體重曲線圖上,結果落在第75百分位曲線。由此可知,這個寶寶比起同齡的男孩,贏了75%的人,所以他的體重正常。一般說來,座標落在第25到75百分位,通常都算標準範圍。

除了定點所看到的橫斷面和正常值相比,個別縱向的線性追蹤更重要。嬰兒的生長在一歲以內最快,「一眠大一寸」大家都聽過。出生時的身高約為48公分,一歲以內,每個月增加2.2公分,到周歲約為75公分,二歲時約為85公分。體重方面,出生時男寶寶平均3.3公斤,女娃娃平均3.2公斤。四個月時增加為出生時的兩倍,周歲時為三倍,二歲時為四倍,五歲時為五倍。如果寶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就能清楚掌握孩子生長曲線的變化。只要各項指標順著正常曲線移動,而且身高體重平行增加,相差不超過兩條百分位曲線,那麼即使孩子偶而一陣子食慾差一點,也不必擔心。

(2)不按牌理出牌的生長
什麼樣的生長曲線可能有問題呢?通常有兩種情形。第一種由橫斷面來看。不論任何年齡,只要身高或體重任何一項落在曲線兩極之外,意即低於第3或高於第97百分位,都可能不正常。尤其身高與體重百分位不成比例的時候更甚。

例如,體重低於第3百分位,身高卻在第50百分位,表示這個孩子身材瘦長,可能營養不足或腸胃吸收不良。反之,體重在第97百分位,身高卻在第25百分位,這樣「矮又肥又短」的冬瓜型身材,常導因於內分泌荷爾蒙失調,有可能甲狀腺素不足。

第二種由縱斷面來看,如果定期追蹤發現座標持續滑落跨越兩條曲線,例如本來在第75百分位,下降到第25百分位,也是警訊。必須檢討是否有疾病影響或厭食導致營養不良,使生長發育遲緩。這時醫師將依據個別狀況,對症下藥來矯正,使寶寶回歸正常生長。

還有一些特殊而有趣的情形,和寶寶生長過快或過慢有關,一般人卻鮮少知道。根據研究,父母身材矮小,卻生出比較高且胖的嬰兒,這類寶寶在出生後6個月內,生長速度保持優勢。父母親此時喜孜孜的想「歹竹也會出好筍,寶寶贏在起跑點了!」怎知6個月到兩歲間,寶寶的生長速度反而比平均值慢,此時父母親又開始擔心他是否發育遲緩了。其實寶寶只是自我調適他的生長節奏,回歸常軌而已,不是異常現象,父母的一喜一憂都是多慮。

相對的,如果高壯的父母,生出矮小的嬰兒,寶寶的生長速度在出生後6個月內,會快速追趕,超越平均值,接著在6個月之後,慢慢恢復正常速度。因此,一歲以內的身高和體重與成人期的胖瘦高矮沒有絕對關係。通常過了三歲之後,身高和體重的變化趨於穩定,所謂「三歲看大」或許有它的道理。

(3)定期健檢好處多多
正因為三歲之前的寶寶,身高體重的波動大,而且與營養密切相關,所以補強的努力空間比較大。臨床上,可以證實,營養不足的孩子,總是先影響體重,其次身高,最後是頭圍。所以透過定期健檢,可以藉由體重的變化,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生長情形。如果發生遲緩的現象,應該及早診斷病因加以治療。

十、發燒的原因及處理
1.發燒的定義
當體溫調節中樞的機能失去平衡而超過了正常範圍的溫度,孩童肛溫超過38℃,口溫超過37.5℃或腋溫37℃即是發燒。它是身體對抗外來侵犯的細菌、病毒或異物所產生的正常反應。發燒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警告訊號。所以除非是高燒合併抽痙或嚴重不適,否則在未確定診斷前,不必急著退燒。

2.常見引起發燒的原因
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腸胃道或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腦部發炎、痲疹、玫瑰疹、預防注射或不明熱等等。

3.對發燒應有之認識
(1)由於因素不同,發燒程度及類型也不同,通常會持續二、三天,有的甚至五、六天才退。
(2)據專家研究,持續發燒在41.6 0C以上才可能會對腦部產生傷害。

4.發燒處理
(1)發現小孩高燒,應請醫師診治,有抽痙病史者應及早送醫。
(2)需按醫師處方服用退燒藥。
(3)(耳溫)超過38℃,可睡水枕(小於3個月的嬰兒)或冰枕。
(4)洗溫水澡(水溫26-32℃,泡20-30分鐘)有助於下視丘調熱中樞下降及散熱。
(5)給予舒適臥位並調整室溫,惡寒顫慄時,室溫宜燒高;當體溫上升時,室溫宜降低。
(6)穿著方面:衣物勿穿太多,以免影響散熱;當惡寒顫歷時,請先量體溫以確定是體溫過低或是在高燒中,若體溫低時,需注意全身保暖。

5.飲食方面
(1)應攝取高蛋白、易消化之清淡飲食。
(2)少量多餐,勿太油膩,配合口味以增進食慾。
(3)多補充水份或果汁。

6.特別注意事項
(1)注意口腔衛生和皮膚清潔。
(2)避免劇烈運動或曝曬於日光下,防止體溫更高,造成能量消耗。
(3)若病情惡化或持續高燒39 0C以上不退,或藥物使用後無效,請即刻送醫再檢查。
(4)有「熱痙攣」的小孩,為避免高燒引起「抽筋」,平時在家宜備有口服退燒藥及退熱肛門栓劑,以便發燒使用。
(5)發現小孩有抽搐、活動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

7.發燒的問與答
(1)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2)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3)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4)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5)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6)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7)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8)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9)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十一、呼吸道照顧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發燒持續起伏一至七天,其他症狀如咳嗽、流鼻涕、鼻塞,大多在一至二週內逐漸痊癒。治療感冒的藥物主要在減輕症狀,並不能縮短病程。

感冒期間要注意有無以下併發症:
1.中耳炎:高燒不退(超過三天以上)、耳朵痛、幼兒煩躁、搔抓耳朵。
2.鼻竇炎:流鼻涕超過十天沒有改善跡象,且黃綠色的濃稠鼻涕伴隨咳嗽、嚴重鼻塞、頭痛。
3.肺 炎:高燒不退且咳嗽加劇、呼吸急促、食慾減退。
4.腦膜炎:頸部僵硬、劇烈頭痛、嘔吐、怕光、、持續高燒、甚至意識不輕。

一般感冒不需使用抗生素,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在感冒流行時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若有咳嗽、有痰、流鼻涕、鼻塞則可依不同症狀給予藥物治療以減輕不適。

預防:感冒病毒最易經由鼻咽腔分泌物傳染,預防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多洗手,不要共用毛巾。

(二)拍痰
1.拍痰的目的:
應用重力原理及改變身體姿勢,使積在肺的痰鬆脫,經由支氣管、氣管流出,再藉著咳嗽將痰咳出。

2.拍痰的時間:
*化痰藥與溫開水服用後三十分鐘、睡前、起床後及痰多連續咳嗽時,皆可拍擊,由以服藥後效
*每次拍擊時間約五-十分鐘。
*飯後或餵奶後兩小時內不宜拍痰,以免嘔吐危險。

3.拍痰的方法:
將您的一隻手手掌弓成杯狀,再小孩背部兩側由腰部拍至肩部,拍時力 量不要太輕,否則達不到效果,衣服不要穿太多以免影響效果,拍完後鼓勵小孩咳嗽和喝水。

(三)拍痰問與答
拍痰時寶寶頭部是否一定要放低?

拍痰是以振動的原理,讓氣管及肺部內的痰液能較鬆動,當咳嗽時會較容易咳出來。一般建議,頭放低的目的是在於使鬆動的痰液能隨著體態及重力的作用向低處流,當頭較胸部為低時,痰液就易流出氣管外,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頭放低實際上卻有下列的缺點:
1.易嘔吐:因胸腹高頭低的姿勢時,胃要較食道及口腔為高,此時胃內容物很容易順著食道流出來。
2.寶寶有恐懼感:頭低胸高不是一個正常的體態,沒有安全及舒適感,在大的病患可以抑制情緒來完成拍痰,但在幼兒會很自然的顯現他的不安及恐懼而大聲哭泣。
3.寶寶易失手而墜落:父母很難控制掙扎,煩燥哭鬧的寶寶,萬一失手沒有抓穩則馬上頭向下掉落而直接受傷。
4.肺功能暫時變差:胸低腹高的姿態,腹內的胃腸藉橫膈膜壓迫胸腔內的肺,使肺的呼吸動作受到一定的抑制,這對原來心肺功能就差的病兒是很危險的。

因此,替寶寶拍痰時,寶寶的上半身體可使正常直立或平躺,不要刻意的放低。

十二、可怕的腸病毒
1.何謂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2.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病毒的傳染常因成人自外面帶回,經由接觸或以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兒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3.得了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4.什麼情況下,必須要馬上看醫師?
有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前兆包括: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僵硬、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5.要如何來預防腸病毒?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1)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
(2)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 接觸。
(3)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4)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5)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6.感染過腸病毒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ggie 的頭像
    Maggie

    Maggie愛分享

    Magg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